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5篇
  免费   753篇
  国内免费   114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313篇
  2019年   444篇
  2018年   334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371篇
  2013年   494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297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292篇
  2006年   288篇
  2005年   309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248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31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The ascorbate reduction of the CT-cytochromes—two chemically generated forms of horse heart cytochrome c, FIII and FII, with both methionines, 80 and 65, as methionine sulfoxides, no iron-sulfur linkage, and potentiometric and physiological oxidoreduction properties distinct from those of the native protein and one another (J. Pande et al., 1987)—has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a stopped-flow technique. The reaction was monitored at 550 nm, and studies were conducted in 10 mM phosphate +0.17 M NaCl buffer,pH 7.4. Both CT-cytochromes are reduced by triphasic profiles, a faster and an intermediate ascorbate-dependent reaction and a slow, ascorbate-independent process. Both CT-cytochromes contain three molecular forms in slow equilibrium, two reducing directly by reaction with ascorbate and a third through conversion to one of the reducible forms. Like the reaction of the native protein, the ascorbate dependence of both the rapid and the intermediate process is nonlinear, approaching saturation values at high concentrations. The ascorbate profiles of the pseudo-first-order reduction constants are typical of the model for the reduction reaction of the unmodified protein, binding followed by a first-order reduction reaction (Myer et al., 1980; Myer and Kumar, 1984), but with distinct kinetic parameters, the first-order reduction constants and the protein-ascorbate stability constants.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the functional-conforma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T-cytochromes are not operational to any significant extent in the reduction reaction with ascorbate. The methionine-80-sulfur-iron linkage of the protein is not a crucial requirement for the ascorbate reduction of the protein. The mechanism of the reaction in the main is also insensitive to the replacement of Met-80-S from heme coordination and/or the associated conformational-oxidoreduction properties of the protein. Of the two aspects of the reacti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electron-transfer reac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ascorbate dianion-protein complex, the former is dependent on the integrity of the structural-conformational state of the molecule.  相似文献   
72.
An intersexual adult New Zealand longfinned eel Anguilla dieffenbachii , displaying testicular tissue within its ovaries, is described. Gona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0, 21, 42 (by biopsy) and 54 days (autopsy) after the start of an experiment that aimed to induce ovarian maturation by repeated treatment with 5 mg kg−1 salmon pituitary homogenate (SPH). Very small patches of testicular tissue (almost always single seminiferous tubules), not visible macroscopically, were observed on all sampling dates. Treatment with SPH resulted in advanced stages of spermatogenesis in these seminiferous tubules, synchronou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ocytes, which reached the migratory nucleus stage after 53 days. This finding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current knowledge on sexual development in anguillid eels.  相似文献   
73.
昆虫击倒抗性基因突变对钠通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综述了昆虫钠通道基因的表达与功能特性、击倒抗性突变的功能和这些突变对钠通道门控的影响,以及钠通道基因突变与抗性表现型之间的因果关系;还讨论了这些突变增强击倒抗性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74.
胡杨种子散布的时空分布格局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以额济纳胡杨为研究对象,对种子雨的散布时间、强度、散布距离以及种子雨和空气湿度、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胡杨种子雨可以分为初始期、高峰期和消退期3个阶段,大部分的种子集中在高峰期落下。种子的散布主要受湿度和风的影响。湿度对种子雨的强度起主要作用,在一天之中,种子在湿度较低的中午和下午集中散落。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种子雨强度和相对湿度进行分析后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种子的散播距离进行研究后发现,大部分种子落在母树附近,少部分种子能够进行长距离传播。风对种子的传播的方向和距离起决定性的作用,不同方向上的种子传播距离和强度相差很大。在顺风方向上,种子的传播距离最远,所有的长距离传播现象几乎都发生在这一方向上;而在主风向的垂直方向和逆风方向上,种子的散布距离较小,很少有种子能够进行长距离传播。对风的观测表明中午后和下午初的风力较强,而此时种子雨强度又最大,有利风力条件和高种子雨强度出现的同步性可能是促进胡杨种子进行长距离传播最有效的生物控制机制。由于胡杨种子在自然条件下的存活时间非常短暂,所以研究中不同胡杨母树林间种子散播时间的差异可能是胡杨种群内部为适应不同洪水期所表现出的风险分摊机制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5.
植物抗旱性中的补偿效应及其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胡田田  康绍忠 《生态学报》2005,25(4):885-891
在论述植物补偿效应存在类型和研究范畴的基础上,详细评述了植物抗旱性中根系形态结构功能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的补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并对植物抗旱作用中补偿生长的可能生理学机制作了探讨。同时,对补偿效应在提高农业水分利用效率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6.
抗菌肽对细菌杀伤作用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菌肽是一类新型的抗菌物质,从最低等的生物病毒、细菌到高等的动植物都有广泛分布.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抗菌肽对细菌细胞膜的作用机制,已经构建了三种作用模式. 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很多抗菌肽都能有效地穿过细菌的细胞膜,直接与胞内分子相互作用,并不引起膜的破裂. 抗菌肽根据其结构特点有着多种杀菌穿膜的机制,其后分别与胞内的靶分子如核酸,蛋白质,信号转导通路等互相作用,最终实现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77.
唇皮层小泡1-4层,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均具5种形态,由外及内,小泡内颗粒直径逐渐减少。在H.E染 色中,动物极低纬度区和精孔器附近的卵膜和质膜之间,具少量均匀的着色非常深的紫色斑点,与Ⅰ型皮层小泡内 容物形态结构相似,在透射电镜下,这些斑点和卵膜、质膜有明显的界限,其外没有包被膜相结构,我们称之皮层反 应引发斑,这是在鱼类受精卵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结构。扫描电镜下,引发斑成絮状。引发斑对皮层反应的引发具 有重要作用。皮层反应可分为潜伏期、始发期、高潮期、衰退期四个时期,潜伏期没有皮层反应发生,始发期只是位 于受精卵外围的少量皮层小泡释放,高潮期为多个皮层小泡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大的泡状体,泡状体再与质膜接触、 融合后,随后破裂,释放内容物,可分为两个阶段,衰退期释放Ⅴ型皮层小泡和其他残存的皮层小泡以及未完全降 解卵黄颗粒碎屑;皮层反应是由Ⅰ型皮层小泡和引发斑诱导的爆发性的链式反应,卵子外侧的皮层反应可以诱导 内侧皮层反应。皮层反应有两个起始区域,在受精后35s开始于动物极低纬度区,稍后出现在精孔器前庭附近,随 后在这两个始发区向四周扩散,并在前庭以外的区域愈合、打通。皮层小泡分批多次释放,质膜多次重组。精子入 卵位点附近没有皮层小泡,不发生皮层反应,这提示皮层反应对鱼类多精受精的抑制效应有限。  相似文献   
78.
抗真菌肽对真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世纪 90 年代初, Iijima 等从麻蝇幼虫血淋巴分离出一种具有抗真菌活性、能抑制 C.albicans 生长的蛋白质 .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 150 多种肽具有抗真菌的特性,随着被发现的抗真菌肽数目不断增多,人们对抗真菌肽的抗真菌机理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抗真菌肽对真菌的作用方式主要有:阻止、破坏真菌细胞壁的合成;与膜作用,在质膜上形成孔洞,使重要的内容物外泄;与真菌细胞内线粒体、核酸大分子等重要细胞器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真菌的死亡 .  相似文献   
79.
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细胞免疫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测定H5N1病毒感染BALB/c的小鼠模型的细胞免疫动态变化,探讨病毒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CD3+T、CD4+T、CD8+T等细胞免疫变化。[结果]感染H5N1病毒的小鼠血液中CD3+T、CD4+T、CD8+T细胞数量下降(P<0.05),脾脏中T细胞数量下降的趋势与血液相同,CD4+T/CD8+T的比例上升,只是两者的时间有所差别。[结论]说明病毒对细胞免疫T细胞数量影响较大,而且CD8+T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反应了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并且彼此之间的平衡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80.
微生物絮凝剂及其絮凝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介绍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微生物絮凝剂和絮凝微生物的一些发展概况,列举了近几年发现的一些微生物絮凝剂的物质属性和组成,重点讨论了胞外絮凝剂和絮凝酵母的絮凝机理,详细综述了絮凝微生物的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讨论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概况,提出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